“做,就要做別人沒做過的東西。”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王豫創辦了骨科手術機器人公司——北京羅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羅森博特),并向“世界難題”——骨盆骨折復位機器人發起了挑戰。
2020年初,研發即將步入臨床試驗時,公司賬面已不足20萬元,員工工資告急。王豫告訴自己:“就是借錢,也得熬過去,熬過去就是黎明。”
兩個月后,羅森博特獲得了來自金科君創資本的1500萬元的Pre-A輪投資。2023年,世界首臺針對復雜骨盆骨折微創化、智能化、自動化的骨盆骨折復位手術機器人在羅森博特正式誕生,填補了該領域的國際空白。如今,該機器人已在全國22個省份的30多家醫院應用,完成460多例相關手術,手術微創率達到100%,其治療水平遠超專家徒手復位。
截至目前,羅森博特已完成6輪融資,獲得數億元投資。在王豫看來,價值落地的根基是研發團隊與北京積水潭醫院長達20年的醫工深度融合。
“要做別人沒做過的東西”
2022年5月,北京積水潭醫院創傷骨科的手術室里,迎來一位特殊的病人——92歲老人因為不慎摔傷,骨盆骨折。
由于患者伴隨多種內科疾病,傳統的切開復位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當地醫生建議其臥床休養,保守治療。但每次輕微活動,巨大的疼痛都會襲來,老人甚至產生了輕生念頭。
走投無路之下,老人找到了國內頂尖的創傷骨科手術專家、北京積水潭醫院副院長吳新寶。手術當天,在骨盆骨折復位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老人的骨盆順利完成復位。術后第二天早上,疼痛感消失。一個月后,老人就能在助步器的輔助下獨立行走。
骨盆骨折是骨科治療中最嚴重、致死率最高的創傷之一。如果說四肢骨折像“筷子斷了”,骨盆骨折則如同“碗碎了”。吳新寶解釋說,傳統的骨盆復位手術,通常要采取切開的方法,在布滿血管神經的骨盆部位暴露出骨折位置,并通過徒手操作復位骨折,最后使用鋼板固定骨盆。這種方式創傷大、愈合慢,還容易引起并發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要突破醫生徒手手術極限,就得開發出微創化、智能化、自動化的骨折復位手術機器人。這是醫生們的期盼,也是世界性難題。雖然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都開展了大量研發工作,但從未真正誕生被臨床應用的骨盆復位機器人。
2003年,還在讀博的王豫開始參與我國第一代骨科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工作。2009年博士畢業后,他留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繼續骨科手術機器人的研發。2015年,他前往有“手術機器人之父”之稱的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羅塞爾·泰勒的實驗室做訪問學者。在這座全球排名第一的手術機器人實驗室,他意識到:“在這個領域,我們與他們的差距并不大。”
“別人沒做出來,不代表我們做不出來,我們就要做別人沒做過的東西。”為此,王豫在與吳新寶交流了這一想法后,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挑戰骨盆骨折復位機器人研發難題。
王豫坦言,對于能否成功,大家當時心里并沒有底,“但我們都認為這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就算沒走通,對后來者也是一種借鑒”。
2021年,他們終于研發出智能化骨科手術機器人,成功助力實現了從骨折閉合復位到微創固定全手術流程的智能化操作。該機器人的閉合復位成功率接近100%,優良率大于95%,且無任何并發癥發生。
國際專家們一致認為,骨盆骨折通過復位使骨折端的移位達到10毫米以內即為優良,而羅森博特手術機器人的術后骨折端最大移位僅為3.41毫米,做到了“精準”“微創”“智能化”,是醫生的超級助手。
2023年12月,智能化骨科手術機器人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成為全球首個能夠完成復雜骨折微創復位操作的手術機器人產品。2025年,羅森博特榮獲全球骨科技術創新獎,并在第八屆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中獲得總冠軍。“這是我國手術機器人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國際領跑。”王豫說。
“讀懂”臨床醫生的需求
王豫認為,作為醫工結合的研發人員,尤其要“讀懂”臨床醫生的需求。而“讀懂”的背后,是漫長的磨合和浸潤。
從讀博士起,王豫就頻繁往返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積水潭醫院之間。為了弄懂晦澀的解剖結構和醫學術語,他不僅鉆研起《坎貝爾骨科手術學》,還在實驗室的桌上擺放了人體骨骼模型,不放過每個可以觀摩的大體實驗和骨折手術。
白天寫代碼、晚上去醫院做試驗,王豫樂此不疲。在研發骨盆骨折復位手術機器人這幾年,只要有相關手術,他都會帶著研發團隊手術跟臺,了解醫生的每個手術步驟和細微需求,再將其轉化成機器人的各種功能。
吳新寶帶領的醫生團隊,同樣把研發這臺骨盆骨折復位手術機器人當成了自己重要的事業。無論多忙,吳新寶都會每周找王豫深入交流一次。為了節省時間,他總是中午來,他們一邊吃著盒飯,一邊討論。
要研發骨折復位手術機器人,就必須知道醫生徒手復位需要多少力,而以往的文獻并沒有這方面的參考。“沒人測,咱們就自己測。”那段時間,吳新寶做手術時都會帶上研發團隊做的傳感器,為后續的開發積累大量寶貴的基礎數據。
在遇到最難啃的骨頭時,大家也曾懷疑是否還能做下去。
王豫回憶,有的患者體型較胖,肌肉韌帶力很大,機器臂力量不夠,在操作時總會“卡”住。如何處理力和靈活性的矛盾,成為困住他們的巨大難題。“如果解決不了,就證明機器人研發失敗了”。王豫說。
那段時間,王豫常常在深夜輾轉反側思考,而吳新寶每次外出開會時都會留意展會上的產品,有次看到載人飛船的機械臂,都想能否應用在手術機器人上。
在一次次的碰撞中,他們終于有了靈感。傳統的骨盆骨折復位手術,往往需要醫生徒手固定患者,以靈活配合主刀醫生。他們想,能否做一個彈性裝置,可以在一個方向提供很大負載,同時能保持靈活性。
基于這個想法,他們很快解決了機器人力量和靈活性的關鍵矛盾。
2020年9月,骨盆骨折復位手術機器人第一次在病人身上真正進行臨床驗證。王豫把電腦放在機械推車上,自己就坐在旁邊的小板凳上。按下電腦上的操作鍵后,大家都注視著機器人,空氣都凝固了。隨著機械臂緩緩向前移動,最后完美復位,吳新寶的一句“病人得救了”,引得全場歡呼。
“病人得救了”,這是兩個團隊心照不宣的成功“暗號”。20年的合作,讓他們成為對方領域的“半個專家”。
“痛并快樂著”
據美國Medgadget網站公布的數據,2020年全球骨科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為3億美元,預計2027年將達到35億美元。
隨著手術機器人成為醫療器械領域最受資本關注的賽道之一,同行們的創新創業熱情空前高漲。王豫卻指出,目前競爭格局高度內卷,尤其是不斷“打響”的價格戰,隱藏著讓藍海變紅海的危險。
對此,王豫呼吁行業不要陷入同質化競爭,“醫療機器人行業具有治病救人的屬性,更不能簡單去‘抄’,要做對臨床有價值的創新,哪怕是基于臨床需求的微小改變”。
2020年至今,羅森博特先后還得到了北京市機器人基金、醫藥健康基金、美敦力中國基金、高特佳投資、深創投、中關村科學城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的支持。“臨床價值是支撐一個產品商業化長期成功的根本。”在王豫看來,這是羅森博特在資本寒冬里,仍能相對順利獲得投資人青睞的重要原因。
王豫并不擔心產品被超越。站在骨盆骨折復位手術機器人的“肩膀”上,他們進行產品迭代,目前機器人已經升級到第二代,兼具長骨復位、創傷、脊柱手術定位功能,未來還將適用于更多的手術術式。
“每個細小的設計,都源于我們對手術室環境和醫生需求的理解。”王豫說。對于小型導航定位機器人來說,在相同精度下,他們研發的機器人體積只有同類機器人的十分之一,還實現了電池供電,且無需線纜,便于臨床醫生使用。
科研出身的王豫,不僅對技術有著極致追求,也一直保持著實事求是的特點。這讓他在面對投資人時從不夸大。他坦言,羅森博特成立早期,因為對投資不夠了解,融資啟動得有些晚,這也是公司在成立第三年面臨資金困難的重要原因。對于最開始獲得的500萬元天使投資,他們使用得非常節省,足足支撐了3年多。
此后,羅森博特加快了對骨折手術機器人的研發,獲得的融資次數和金額持續增加。在王豫看來,獲得融資,歸根結底是獲得投資人的信任。
隨著羅森博特市場不斷擴大,王豫依然堅持每周給學生們上課。王豫從不主動勸學生們創業。在他看來,有創業潛質的學生,不用勸也會主動創業。但對于這些學生,他建議盡快嘗試,“越早開始,機會成本越低,試錯成本也越低”。
總結自己創業的歷程,王豫說:“痛并快樂著。”